探前沿·话传承·促成长:我们师生香港浸会大学研学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7

为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内涵,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2025年7月22日至25日,由我们副院长(主持工作)杨朝阳教授带队,师生一行9人赴香港浸会大学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研学交流活动。

 本次研学精心构建了“沉浸体验,探索求真”的参观实践与“思维碰撞,知行合一”的教学交流两大核心模块,为修园学子带来了一场融合前沿科技与文化对话的深度体验。

参观实践:沉浸体验,探索求真

在浸会大学生命科学成像中心,学生们亲身体验了核磁共振扫描仪(MRI)、脑电图仪(EEG)、经颅磁刺激系统(TMS)、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仪(fNIRS)等尖端科研设备,不仅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应用场景及数据解析逻辑,感受到脑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还系统学习了“观察—解释—预测—调控”的科研四步骤。学子们深刻领悟到:高端仪器是探索的利器,但科研突破更需严谨思维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脑科学的广阔领域点燃了探索热情,也夯实了科研耐心与责任意识。跨学科的多元碰撞,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医学如何融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发展的深层思考,为未来学术道路奠定了关键的思维基石。

参观生命科学成像中心

参观陈汉贤伉俪中医专科诊所和赛马会中医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中心,则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中医药在香港社会“在地化”实践的鲜活窗口。在参观中,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香港基层医疗的服务模式,对中医药在普惠性医疗体系中的实际价值有了更具象的认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观念碰撞,深化了学子们对“医道相通”的理解,即卓越医者不仅需精研术业,更需具备跨文化沟通的智慧与包容多元的胸怀。

  参观陈汉贤伉俪中医专科诊所

参观香港浸会大学赛马会中医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中心

教学交流:思维碰撞,知行合一

研学过程中,学生们深入融入香港浸会大学成人教学班课程中,修园班学生围绕既定主题展开了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交流分享与汇报。在《药用植物学》课堂上,学生们聚焦于福建道地特色,系统介绍了橄榄、建莲子、建神曲等药用植物,精辟阐述了道地药材与普通药材的鉴别要点。《中医内科学》课堂中,学生们结合临床跟诊案例,就泄泻、胃痞、感冒等常见病症分享诊疗心得与保健知识,其扎实的临床思维与实践经验赢得了浸会大学中医及中药药剂文凭课程师生的高度赞誉。

 师生交流环节成为思维火花迸发的平台,师生们围绕人工智能辅助中医诊断的实践与伦理等热点议题,展开多轮热烈而深入的研讨。浸会大学教授分享了香港中医发展现状及学院社会责任,我们学子则自信展示了修园班在临床思维培养方面的创新探索。问答间激发灵感,观点交融中互学共进。

此次研学之旅聚焦医学前沿与文化互鉴,虽仅四日,却在修园学子心中播下了双重火种——闪耀着拥抱世界的开放胸襟,更跳动着振兴国粹的赤子之心。这场跨越香江的学术对话,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我们修园班与香港浸会大学的深厚情谊,更在“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育人实践中,携手谱写了新时代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崭新篇章。

学子们在科技前沿的体验、跨文化医疗的观察、深度学术交流中的思辨与展示,全方位锤炼了其科研素养、临床思维、文化自信与国际胜任力,为成长为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医人注入了强劲动能。